转载自早报网
(2009-02-04)
社论
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,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,并且还在持续加大。从数据上可以反映出来的情况是,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急速降至6.8%,导致全年GDP在最近六年里首次出现单位数;由于海外市场急剧收缩,从事出口贸易的大批工厂倒闭,致使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。与此同时,房地产和股市等领域,也都陷入低迷不稳的状态。
在今后一个时期里,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还将逐渐浮现,使得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势看上去更不乐观。往年,在农历新年过后,中国大地上即出现节后“春运”高峰,大批农民工从家乡回返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工厂,但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。据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前天透露,今年将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,另外还有600万新增农民工找不到工作,远远超过原来的估计。
这种状况不仅意味着农村居民的收入将会减少,而且更意味着中国经济正经历着快速降温的过程。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,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数亿农民工的就业关系密切,可以说是相辅相成。现在,数千万农民工失去工作,既是经济增长放缓的表征,也是经济增长放缓的结果。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城市工人失业,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。
为了抗御金融危机的冲击,中国在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,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其一是在去年底推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的配套,用于振兴产业规划、科技创新,巩固社会保障体系;其二是连续多次采取降息措施,同时大幅度减税,以此刺激投资,扶持企业。到目前为止,部分措施已经实施,局部效应已经显现,包括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启动之后创造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,全国范围的家电零售优惠措施刺激了农村居民的消费。
从经济的基本面看,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营基本上是稳健的,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有明显优势。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,对实体经济的复苏是一个重要保障。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欧洲多国访问时,不断强调中国有信心使经济较快复苏,其中一个重要依据,就是全球金融危机反而使原本不被看好的中国金融业,展现出了优势。更加上庞大的外汇存底和人民币储蓄,中国因应金融危机的“工具”和手段,显然比其他主要经济体要多。中国之所以提出今年GDP“保八”(8%)的目标,就是因为它拥有以上诸多条件。
但是,中国过去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,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外部市场,对扩大内需一直没有予以充分重视,所以要使内需的作用在短期内立即产生很大效果,甚至取代外部需求的作用,显然是不现实的,至少在今年上半年很难有明显的好转。
正是考虑到这个局面,温家宝在访问欧洲期间表示,北京可能会再次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方案,甚至会考虑把外汇储备用于国内投资。释放这些信息的目的,当然不只是要提振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,而且更意味着中南海对外部市场的短期前景不存奢望,因而要再次“下重药”,集中更多资源于内部需求的扩大。因此,今后几个月,特别是在3月份“两会”期间,中国可能会出台新措施,值得关注。
说到底,中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,就是尽快、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,充分利用政府的财力和社会资金,大面积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。除了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桥梁、学校、医院等项目之外,广袤农村地区的供水系统、排污系统、卫生设施,都应该乘此机会全面建设,填补空白。这样既可就地解决大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,改善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,又可带活其他行业,也能为目前“家电下乡”的计划进行配套铺垫。
从全球视野看,中国经济虽然也遇到种种困难,但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,其回弹的空间很大,潜在的后劲依然强劲。只要政局和社会保持稳定,不出大乱,中国很有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,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,从而为世界经济输送复苏的能量。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,尽管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,但却也是充分展现能力和智慧的重要机遇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